碳阻迹创始人晏路辉 : 设计与碳中和?
设计寰宇:
碳达峰和碳中和无疑是当今最迫切的挑战之一!2020年9月,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向世界宣布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郑重承诺。在“双碳”目标的框架下,我们该如何行动?企业该如何顺势而为、积极拥抱?设计在其中能够担当怎样的角色?数字科技又将如何赋能设计和碳中和的绿色实践?每一个问题背后都蕴藏着无数的机遇和挑战。
“设计寰宇”特别邀请到了中国领先的碳管理咨询与软件服务提供商——碳阻迹创始人兼CEO晏路辉先生来为我们分享他的前沿观点与探索,以下摘要自“设计寰宇”演讲实录。
碳中和与设计的联结
我是学计算机的,我们程序员是从编程出发,来设计这个世界。后来因机缘巧合,我接触了碳中和与碳足迹,从此开始了从碳的视角来重构世界的道路。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碳中和,我想大家都或多或少了解这一概念。碳中和涵盖了不同维度的目标:从国家来说,中国是2060实现碳中和;从企业的角度,有百度2030碳中和等例子;在产品维度,诞生了碳中和月饼之类的概念;而从个人层面来说,我们每个人也都可以实现碳中和。
可以说,碳中和是一个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话题。事实上,碳中和与设计有非常强的联结。
比如一家奶酪公司,哪怕其所有产品都由有机材料制成,它生产过程使用的牛奶、原材料的运输、加工制造时使用的能源(不论电还是天然气)都会产生相应的碳足迹。而成品运输到门店、到消费者手里,也会产生相应的碳排放。到此,我们也只计算了奶酪产品半生命周期的碳足迹。再往后延续,我们还需要计算产品在消费者使用过程中会不会产生碳足迹,在废弃的过程是否产生了碳足迹。
因此,我们需要from cradle to grave,从摇篮到坟墓地来评价一个产品的碳足迹。在产品全生命周期的5个核心阶段,从原材料,到加工制造,到运输,到使用,再到最后的废弃处理,全过程都把碳中和理念设计进去,才能打造一个真正零碳的产品。
全生命周期5大核心阶段
问大家一个问题,一部iPhone全生命周期会产生多少碳足迹?有三个选项:一、等同iPhone自己的重量,大概是1千克;二、100千克;三、1000千克。
答案是,一部iPhone平均的碳足迹大约是80多千克,所以是远远超过其自身重量的。而一个MacBook电脑,大概会产生130多千克的碳足迹。
对于这些不可避免的碳排放,我们应该怎么办?
走向碳中和
在“碳阻迹”,我们一直专注于碳,关注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和碳排放carbon emission。
怎么去减少各种环节的碳足迹?从全球或者全国层面来说,碳排放最大的企业是国家能源集团。请大家猜一猜它的体量是1亿吨、10亿吨、还是100亿吨?
答案是近10亿吨 !一家企业一年的碳排放占到了全中国的10%。
我们要实现碳中和,最直接的方式是让这些能源公司首先实现碳中和。
但与此同时,每个行业、每个公司都在碳中和、碳减排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这里列举一些做得比较好的品牌。
首先是百度、阿里、腾讯、字节跳动、美团等头部科技公司。百度去年的碳足迹是49万吨,与之类似,蚂蚁集团大概也是几十万吨、上百万吨的体量,相当于国家能源集团的千分之一。而蚂蚁森林已经有了6亿的用户,为社会减少了千万吨级别的碳排放,带动了几亿人甚至上十亿人一起来参与到碳减排的行动中来。
又如ZARA等服装品牌,在设计衣服的过程中,很多考虑了减少碳足迹的举措,也包括如何让更多消费者穿上这类衣服,通过绿色的选择为社会产生减排。
对于碳中和,每一家企业、每一个活动、每一个个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
让每个产品都有碳足迹
让每个产品都有碳足迹,意味着在将来,尤其在消费端,我们更有可能去选择更加低碳的产品。碳足迹的多少,将成为一个新的消费考量因素。
只有让每个产品都展现出相应的碳足迹,将来才有可能让更多的消费者去选择、让更多的商家、更多的企业去提供更加低碳的产品和服务,才真正有可能实现整个社会的碳中和。
从产品数量的角度上来说,这件事情非常有挑战,数以亿计的SKU都要计算碳足迹,这看上去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我们与企业、政府、协会一直在探索这件事情,如何来落实,如何来落地,能否有一些新的方式。我们做了一个小应用叫“低碳有你”,可以通过手机扫描的方式,把我们身边绝大多数物品的碳足迹都显示出来,比如屏幕,比如椅子。这样至少能让我们很快知道,身边的物品、商品会产生多少碳足迹,怎么去减排。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每一个产品都有碳足迹,实现碳中和!
谢谢大家!
文本节选自“设计寰宇”大师讲堂现场活动,
所有图片均由碳阻迹提供,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关于我们
上海创新创意设计研究院(Design Innovation Institute Shanghai,简称DIIS)是一所致力于创造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设计创新及其转化的新型非营利高端科研机构。“设计寰宇”作为研究院旗下的多元生态平台,在世界挑战重重的2021年应运而生。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挑战为己任,通过科技、商业和创意三大引擎加持,“设计寰宇”将创造、集聚与激活一个设计创新的生态系统,催化从创新创意到落地实践的全链路变革。
推荐阅读
设计寰宇启航,让我们永远仰望星空 雷士德工学院:从百年建筑到未来引擎 回顾 | 设计,现在?— 李泽湘 x 娄永琪 x DIIS 回顾 | 时尚,毋衣?科技定义“新时尚” 回顾|诺奖得主做客设计寰宇 111把椅子的故事 :坐在设计的发展史上 Aldo Cibic: “始终未成熟”的状态 危机中的设计:疫情伊始的一场设计挑战 王敏:人工智能时代,我们更需要好的设计 面对复杂的系统性挑战,创新从何谈起? | DIIS问题实验室 x 上海北外滩